刚刚过去的“618”电商购物节,交易笔数、下单金额等多个数据刷新纪录。同时,一些“堵点”难点仍然存在。..表示,近年来消费者购物需求从“淘便宜”向“买品质”升级,电商购物节也要由拼销量、打价格战转为拼服务、拼产品、拼体验。
刚刚过去的“618”电商购物节,多个数据刷新纪录:天猫“618”累计下单金额6982亿元;京东“618”全球年中购物节累计下单金额2692亿元;拼多多“618”购物节期间订单数超11亿笔;6月18日,苏宁易购全渠道销售增长129%……
通过拓展线上模式,采用直播“带货”等新手段,电商购物节实现了销量提升。同时,“套路与劣质齐飞”“线上流量未充分导流实体经济”“一二线城市渗透率饱和”等依然是摆在电商购物节面前待解的难题。要承担起激发消费潜力,助推中国零售业转型升级的重任,电商购物节还需要打通诸多“堵点”难点。
服务顽疾待根治
相比以往,今年的“618”购物节开启得更早,持续时间更长,补贴也更为直接。但是,不少消费者表示依旧被商家“套路”,某些商品显示的折扣力度虽大,但很可能是先涨价后打折。北京西城区消费者秦先生告诉记者,他所关注的某品牌智能手表可能有猫腻,“网页显示产品价格优惠200元,但我年初给朋友送过一款,当时的价格与‘618’优惠后的一样,这个折扣明显存在水分”。
眼尖的消费者发现,部分商家利用电商购物节“去库存”,上架的大都是往年旧款和“..网络”产品,但并未说明情况,导致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买到过时的产品。
电商购物节的高销量导致商家服务难以跟上。平时因为尺寸、地址等原因下错单,基本能及时找客服修改,而电商购物节期间不仅很多订单无法修改,甚至强制24小时内无法退款。此外,高强度的发货也导致错发、漏发、慢发时有发生,购物体验不佳。
..表示,近年来消费者购物需求从“淘便宜”向“买品质”升级,更看重产品性价比、购物体验和商家服务等,弄虚作假、偷工减料的空间越来越小。如果寄希望于用低价换取销售额,无疑将会透支信任。电商购物节要进一步发展,把消费潜力转换为增长动力,还得由拼销量、打价格战转为拼服务、拼产品、拼体验。
新型业态待创造
“全民打开直播间”“直播‘带货’成主力”……今年“618”,直播“带货”成亮点,以直播为代表的新业态,兼具交互性与娱乐性,既吸睛引流又打通了线上线下,赋予了电商购物节新的发展潜能。
“购物节除了能链接制造商、品牌商和消费者,也能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企业在技术、数据、模式等方面的优势,帮助实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。”一位电商平台负责人认为,对于线下企业来说,电商购物节既是提升销量、获取用户的重要节点,更是与互联网企业充分融合,创造新业态的重要契机。
“购物节不应只是单纯的补贴战、价格战,更应该用创造性的方法引导线上流量反哺实体经济,拉动消费者到线下消费,带来新增量。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。今年“618”,各大电商平台拿出补贴、开发营销新模式,让一些**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销量,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。如飞猪联合平台商家共同推出8亿元旅游补贴,开售8小时就卖出酒店套餐25万件,受疫情重创的旅游业迎来“回血”。天猫把农产品装进“理想列车”的互动游戏,帮助线下农商“揽客”。随着电商购物节被赋予刺激消费、消化产能、拉动经济增长的厚望与价值,其带来的新业态在激发经济发展动能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下沉市场待开发
今年电商购物节,三线及以下城市与乡镇市场成为各大电商平台抢夺的重点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约有10亿人口,而目前对于这部分人群的**商品供给仍比较欠缺,消费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。
“三线及以下城市将是消费增长的新引擎。”盘和林分析,当前电商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已相对偏高,需求也存在一定程度饱和,获取新用户的成本日益增加,广大的下沉市场成为电商实现持续增收的蓝海。
电商平台开发下沉市场并不容易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劣质商品在这些市场长期存在,潜移默化中定义了该市场的价格体系,过度依赖低价的消费群体一旦失去价格优势,其用户黏性将降低。重塑消费轨道、培养消费习惯是当务之急。各大电商平台从零售渠道着手,在社区、街镇开设电商零售店,让电商平台离下沉市场更近,也更便于提供高质量的电商售后服务,精准捕捉消费者新需求。
“在电商进军下沉市场后,被高品质电商带动的消费者会逐渐形成新的消费习惯。”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表示,各级城市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习惯将快速融合,而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低端营销会逐步失灵。
(——摘自新华网,开封装修设计公司整理)